若廣播啟蒙定義為曉得準時收聽某節目,那麼2001年歌手張清芳轉型在飛碟電台主持的《聽晚一點》,係個人入門(也是平生第一次熬夜,午夜一點床上收聽廣播節目)。
之後便慣習收聽廣播,空間裡有聲音、音樂陪伴,足以安心的氛圍。
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跨足廣播界。

教育廣播電台位於南海學園裡面。(攝影/王景新)

2012年中,教育廣播電台的新聞編播招考訊息。(翻攝/王景新)
2012年中,教育廣播電台新聞主(編)播招考面試那天,幾十位通過第一階段者被安排至電台一樓一間會議室簽到,隨即發下字音字形考卷,滿滿A4一張,記得是雙面印刷,當場測驗。不誇張,那次試卷大約是國小參加字音字形比賽之後,闊別許多年的第一張全部國語文字音字形題目卷。個人算對發音下過一番苦功,求學時學習注音總把容易混淆的字詞,一併學習。
儘管自認算努力,也向來長於演講、朗讀比賽稱王,但仍有幾題在寫的當下深感「心虛」⋯⋯但畢竟不是指考,不會「倒扣」,盡力寫好寫滿,也強過空在那邊,所以還是硬著頭皮把一些不很確定形音「猜」完。
筆試時間結束,緊接著上三樓錄音室進行現場試音及面試。試音稿有兩篇任選,一篇是偏政治新聞、另一則偏生活新聞。
想教育電台既然以「教育」名之,新聞光譜該離生活新聞近一點,於是上陣選播生活新聞。沒記錯的話,第一次用華語播,第二次用閩南語報。
嗯,試音這檔事,就是永遠覺得還可以更好(尤其閩南語);至少,掌握不出錯、不吃太多螺絲的大原則。
試音後,坐我面前的副台長以及兩位主任,對我大學時代同摘華岡廣播電台、華岡電視台主播大賽雙項冠軍很有興趣,還說台內過去一位編播也有類似經歷。我娓娓道來自己大學雖然並非主修新聞系,因著對文字、採訪的熱愛,從做中學,把握各項比賽、招考、實習機會;也誠實回答:「其實也為了賺零用錢,冠軍有獎金。」另一位主管則要我說說先前的平面媒體記者的代表作品,我答以有不少獨家作品見報隔天,電子媒體跟進報導。
面試前,經查得知教育廣播電台其實比起個人先前服務過的民營媒體更具「公器」性質,與長官們的對話,我也穿插個人對此的觀察,包括與民營商業媒體的區隔。
筆試、面試一一完成,心中留下❤❤❤❤❤「五心級」的好印象,整個流程緊湊、慎重,又不至於讓人心生壓迫感,長官們的問話莊重不失詼諧,很能緩和免不了的緊張反應。
各方好手齊聚,競爭者眾,面試結果我列為備取。本以為備取跟「謝謝再連絡」同義,沒想到等待個把月,成功「備上」,獲得進入電台工作的寶貴機會。

2012年教育廣播電台新聞編播招考結果。(攝影/王景新)

靠聲音表現,一定非要落實平素「養聲」,以免失聲。(攝影/王景新)

新聞編播這條路,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(攝影/王景新)

教育廣播電台聽審委員給予本人的評分及建議。(攝影/王景新)
提供小小忠告,媒體從業人員必定也得是個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;面試時,也盡可能穿著正式點的服裝,別因為廣播只聞其聲就邋遢了個人裝束(真的有面試者穿得像下樓買便當)。
最後,做廣播等於選擇一種生活方式:「養聲」。下現場能少說話就少說話,讓喉嚨充分休息,從而終身學習,勤閱讀、勤查字典、勤運動鍛鍊肺活量,相信這條路可以走長走久。

2013年一月一日起,具備教育廣播電台新聞編播的新身分。(攝影/王景新)
教育廣播電台也成立臉書粉絲頁面與網友互動。(攝影/王景新)

每一次的現場,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,等待達標。(攝影/王景新)
不知不覺,進入廣播界邁入第八年。但這一行,每一次現場等於一次全新挑戰,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收筆前,也感恩台內榮退的阿鑾姊以及仍在線上的國維哥,曾給過的溫暖指導;優秀前輩,乃永久仰視的方向。